作者: 沈文华(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专家智库委员会执行主席)
昨日,友人王恩贶惠赠他的钢笔画集《古韵兰溪》(学苑出版社2021·11),感触良多。收入本书的113幅佳作,精致细腻,收放之间,精神相挽,特别富于张力。这些精美杰作,从书中传达出作者深沉无际的审美趣味和家乡悠久的历史人文意境……
《古韵兰溪》出版已二年有余,笔者曾有耳闻,如今与恩贶老同事一席谈,得益非浅。作者曾长期从事报纸和电视新闻工作,首先具有的是新闻敏锐性,能紧紧抓住社会热点“即将消失的古城风貌”;其次是发挥自身绘画所长,“萌生了用钢笔画的形式记载传承的念头”。
作者,自2017年开始,用五年多时间,相继创作了《桃花坞》、《兰江风情》、《古村落》、《农耕农事》、《工业记忆》等一系列故园题材写实钢笔画。作品先后被《兰江导报》、《北京青年报》整版刊载,在新华网等多家网络平台传播,还被国家住房建设部的《城市化》杂志刊载。《洪峰过后》组画,入选“坚劲”——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暨“百年愚园路”长三角新钢笔画作品展并获奖。
大凡被称之为历史的东西,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。2017年,桃花坞征迁,许多人留恋不舍。作者的一组钢笔画《桃花坞》,记录了那些熟悉的古城、旧宅、陋巷与老井等。用他那敏锐的视角,精致细腻的笔触,使历史自然而然地以新形式表达出来,予以时间的距离提供了冷静与沉思,呈现了更多元的对照。
绘画,是一个提升和修炼自身的过程,需要有耐心和毅力,更需忍受寂寞与孤独。书中亮点《桃花坞全景》,作者创作费时150小时,令人赞叹。又如作品《小女孩》画时110小时,点点滴滴,一笔一划,满怀深情,精益求精。
或许读历史档案,或许编志市史料,因为它总能带给人思考、想像以及自我内在省思的乐趣。作者退休后的十多年间在市志办工作,以审视文史的视野,平日编撰收集历史史料,加以文字和照片的整理,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写作风格,将钢笔画创作予以照片般的直观特性让更多的人回味与思索。如画作《告天台》、《古商城》、《兰溪南门》、《雀门巷》、《药皇庙》、《探花巷》、《章懋故居》、《义乌会馆》、《辛亥志士蔡源故居》、《世德巷》、《桃花坞64号民居》等等。虽然,书中的画作无法涵盖兰溪古城全部人物和古居建筑,只能说作者已经努力找出并画出了好素材好写生,用钢笔画反映出时代的飘流感,述说出古韵兰溪的时代往事的沧桑和变化,带给人们兰江之畔居民更多的宽容与自在的文化气息。
《古韵兰溪》,以厚重、平实、稳健的画风,给人如穆春风之悦。线条,密密麻麻的线条,是钢笔画的灵魂。无论是画动画静或是建筑风景,都要掌握好笔触。钢笔画又讲究一气呵成,不宜重复修改,以保持线条的连贯性,使得笔触更富有神采。从科普的角度而言,这又是一本钢笔画爱好者学习临摹的范本。本书,虽收入作者百余幅代表作,笔者相信是在大量临摹和写生废稿的基础上堆积而绽开出的花卉。在表现众多的古建筑的同时,作者也创作了许多活灵活现,惟妙惟肖,栩栩如生的艺术佳作。如《毛塘村·白鹭》、《耕田》、《踏水车》、《晒新谷》、《放鸭》、《姜家村·湾龙桥》、《老鹰击水》等等。
钢笔画,率真随信,或一个本子或一个画板,无论在哪,握笔入画。春夏秋冬,或暑或寒,哪书哪画,融入的是作者的艰辛和睿智。百余幅作品,其落笔线条,可以百万千万计算,这也是一般画者难以坚持坚守的。可谓,“贵在恒,志在坚”。可圈可点!
“天然一曲非凡响,万颗明珠落玉盘。”还可称道的是,作者曾拍摄了大量写生照片,这些珍贵照片,如能在本书再版时予以配图刊发,则会相得益彰,和谐衬托,令人更为惊叹,不同凡响。